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44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2例,本土病例3435例(上海3055例,吉林237例,黑龙江42例,江苏15例,江西12例,广东11例,浙江10例,福建9例,北京8例,湖南8例,山东6例,河南6例,青海5例,山西4例,海南2例,云南2例,河北1例,湖北1例,四川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1383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1例。
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03935例(境外输入489例)5月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51例。
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331181例(出院60323例,死亡934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2例(出院82例),台湾地区268569例(出院13742例,死亡896例)。累计确诊病例1826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8099例,无死亡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03935例(境外输入48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363462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44565人。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
本土病例345例(上海253例,北京45例,河南29例,广东8例,吉林3例,浙江2例,湖南2例,辽宁1例,山东1例,重庆1例),含18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上海175例,北京4例,吉林2例,浙江2例,山东1例,广东1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324例,其中境外输入49例,本土4275例(上海3961例,辽宁98例,江苏70例,河南69例,吉林22例,浙江18例,江西10例,北京8例,山东4例,河北3例,四川3例,新疆3例,安徽2例,黑龙江1例,广东1例,贵州1例,青海1例)。(十一)健全商贸流通网络。
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建设公益性殡葬设施,改造老旧殡仪馆。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提升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
改造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水厂及老旧破损供水管网。加强河道、湖泊、滨海地带等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修复,合理保持水网密度和水体自然连通。
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控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般性制造业。建设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十五)畅通对外连接通道。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按照办学标准改善教学和生活设施。(二十八)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提高建筑抗灾能力,开展重要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完善公路客运站服务功能,加强公路客运站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保护工作站。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推广节地型、紧凑式高效开发模式,规范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
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逐步消除严重易涝积水区段。建设以城带乡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禁止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严禁侵占风景名胜区内土地。鼓励建筑设计传承创新。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提供基本养老和长期照护服务。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扩大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等覆盖面。
(十)提升产业平台功能。有序建设体育公园,打造绿色便捷的居民健身新载体。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分布式能源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三十二)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
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盘活国有存量优质资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鼓励中央企业等参与县城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利用好既有平台公司。
推动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化部署,建设高速光纤宽带网络。鼓励发展职业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扩大普惠养老床位供给,扶持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
鼓励农民工集中的产业园区及企业建设集体宿舍。开展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必要的路面电网及通信网架空线入地。
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完善公用事业定价机制,合理确定价格水平,鼓励结合管网改造降低漏损率和运行成本。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城建设。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
完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设施设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明确具体任务举措,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完善老城区及城中村等重点区域污水收集管网,更新修复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稳妥开发低丘缓坡地,合理确定开发用途、规模、布局和项目用地准入门槛。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传统文化底蕴。
推进县城市政道路与干线公路高效衔接,有序开展干线公路过境段、进出城瓶颈路段升级改造。推动市政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及规模较大镇延伸,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五)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推行县城运行一网统管,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电表和智能水表等感知终端。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